Fatal error: Class 'NumberFormatter' not found
PHP套件裡有可能缺少 php-intl
用指令安裝:
#sudo apt-get install php7.0-intl //7.0是指PHP版本,要對應系統內安裝的版本,如果是7.2,要改為7.2
裝完後重新啟動 nginx
# systemctl restart nginx
Fatal error: Class 'NumberFormatter' not found
PHP套件裡有可能缺少 php-intl
用指令安裝:
#sudo apt-get install php7.0-intl //7.0是指PHP版本,要對應系統內安裝的版本,如果是7.2,要改為7.2
裝完後重新啟動 nginx
# systemctl restart nginx
vi指令說明(完整版)
.vi 的操作模式
==============
vi 提供兩種操作模式:輸入模式(insert mode)和指令模式(command mode)
。當使用者進入 vi 後,即處在指令模式下,此刻鍵入之任何字元皆被視為
指令。在此模式下可進行刪除、修改等動作。若要輸入資料,則需進入輸入
模式。
.輸入模式
=========
如何進入輸入模式
a (append) 由游標之後加入資料。
A 由該行之末加入資料。
i (insert) 由游標之前加入資料。
I 由該行之首加入資料。
o (open) 新增一行於該行之下供輸入資料之用。
O 新增一行於該行之上供輸入資料之用。
如何離開輸入模式
《ESC》 結束輸入模式。
.指令模式
=========
游標之移動
h 向左移一個字元。
j 向上移一個字元。
k 向下移一個字元。
l 向右移一個字元。
0 移至該行之首
$ 移至該行之末。
^ 移至該行的第一個字元處。
H 移至視窗的第一列。
M 移至視窗的中間那列。
L 移至視窗的最後一列。
G 移至該檔案的最後一列。
+ 移至下一列的第一個字元處。
- 移至上一列的第一個字元處。
( 移至該句之首。 (註一)
) 移至該句之末。
{ 移至該段落之首。 (註二)
} 移至該段落之末。
nG 移至該檔案的第 n 列。
n+ 移至游標所在位置之後的第 n 列。
n- 移至游標所在位置之前的第 n 列。
<Ctrl><g> 會顯示該行之行號、檔案名稱、檔案中最末行之行號、游標
所在行號佔總行號之百分比。
註一:句子(sentence)在vi中是指以『!』、『.』或『?』結束的一串字。
註二:段落(paragraph)在vi中是指以空白行隔開的文字。
.視窗的移動
===========
<Ctrl><f> 視窗往下捲一頁。
<Ctrl><b> 視窗往上捲一頁。
<Ctrl><d> 視窗往下捲半頁。
<Ctrl><u> 視窗往上捲半頁。
<Ctrl><e> 視窗往下捲一行。
<Ctrl><y> 視窗往上捲一行。
.刪除、複製及修改指令介紹 (此單元較少使用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d(delete)、c(change)和y(yank)這一類的指令在 vi 中的指令格式為:
Operator + Scope = command
(運算子) (範圍)
運算子:
d 刪除指令。刪除資料,但會將刪除資料複製到記憶體緩衝區。
y 將資料(字組、行列、句子或段落)複製到緩衝區。
p 放置(put)指令,與 d 和 y 配和使用。可將最後delete或yank的資
料放置於游標所在位置之行列下。
c 修改(change)指令,類似delete與insert的組和。刪除一個字組、句
子等之資料,並插入新鍵資料。
範圍:
e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字串的最後一個字元。
w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下一個字串的第一個字元。
b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前一個字串的第一個字元。
$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行的最後一個字元。
0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行的第一個字元。
)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下一個句子的第一個字元。
(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句子的第一個字元。
{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段落的最後一個字元。
} 由游標所在位置至該段落的第一個字元。
整行動作
dd 刪除整行。
D 以行為單位,刪除游標後之所有字元。
cc 修改整行的內容。
yy yank整行,使游標所在該行複製到記憶體緩衝區。
.刪除與修改
===========
x 刪除游標所在該字元。
X 刪除游標所在之前一字元。
dd 刪除游標所在該行。
r 用接於此指令之後的字元取代(replace)游標所在字元。
如: ra 將游標所在字元以 a 取代之。
R 進入取代狀態,直到《ESC》為止。
s 刪除游標所在之字元,並進入輸入模式直到《ESC》。
S 刪除游標所在之該行資料,並進入輸入模式直到《ESC》。
.搬移與複製
==========
利用 delete 及 put 指令可完成資料搬移之目的。
利用 yank 及 put 指令可完成資料複製之目的。
yank 和 delete 可將指定的資料複製到記憶體緩衝區,而藉由 put 指令
可將緩衝區內的資料複製到螢幕上。
例:
搬移一行 ‧在該行執行 dd
‧游標移至目的地
‧執行 p
複製一行 ‧在該行執行 yy
‧游標移至目的地
‧執行 p
.指令重複
=========
在指令模式中,可在指令前面加入一數字 n,則此指令動作會重複執行 n
次。
例:
刪除10行 ‧10dd
複製10行 ‧10yy
‧游標移至目的地
‧p
指標往下移10行 ‧10j
.取消前一動作(Undo)
===================
即復原執行上一指令前的內容。
u 恢復最後一個指令之前的結果。
U 恢復游標該行之所有改變。
.搜尋
=====
在vi中可搜尋某一字串,使游標移至該處。
/字串 往游標之後尋找該字串。
?字串 往游標之前尋找該字串。
n 往下繼續尋找下一個相同的字串。
N 往上繼續尋找下一個相同的字串。
.資料的連接
===========
J 句子的連接。將游標所在之下一行連接至游標該行的後面。
若某行資料太長亦可將其分成兩行,只要將游標移至分開點,進入輸入模式
(可利用 a、i等指令)再按《Enter》即可。
.環境的設定
===========
:set nu 設定資料的行號。
:set nonu 取消行號設定。
:set ai 自動內縮。
:set noai 取消自動內縮。
自動內縮(automatic indentation)
在編輯文件或程式時,有時會遇到需要內縮的狀況,『:set ai』即提供自
動內縮的功能,用下例解釋之:
‧vi test
‧(進入編輯視窗後)
this is the test for auto indent
《Tab》start indent ← :set ai (設自動內縮)
《Tab》data
《Tab》data
《Tab》data ← :set noai (取消自動內縮)
the end of auto indent.
‧註:<Ctrl><d> 可刪除《Tab》字元。
.ex指令
=======
讀寫資料
:w 將緩衝區的資料寫入磁碟中。
:10,20w test 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寫入test檔案。
:10,20w>>test 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加在test檔案之後。
:r test 將test檔案的資料讀入編輯緩衝區的最後。
刪除、複製及搬移
:10,20d 刪除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。
:10d 刪除第10行的資料。
:%d 刪除整個編輯緩衝區。
:10,20co30 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複製至第30行之後。
:10,20mo30 將第10行至第20行的資料搬移至第30行之後。
字串搜尋與取代
s(substitute)指令可搜尋某行列範圍。
g(global)指令則可搜尋整個編輯緩衝區的資料。
s指令以第一個滿足該條件的字串為其取代的對象,若該行有數個滿足該條
件的字串,也僅能取代第一個,若想取代所有的字串則需加上g參數。
:1,$s/old/new/g 將檔案中所有的『old』改成『new』。
:10,20s/^/ / 將第10行至第20行資料的最前面插入5個空白。
:%s/old/new/g 將編輯緩衝區中所有的『old』改成『new』。
.恢復編輯時被中斷的檔案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編輯過程中,若系統當掉或連線中斷,而緩衝區的資料並還未
被寫回磁碟時,當再度回到系統,執行下列指令即可回復中斷前
的檔案內容。
%vi -r filename
.編輯多個檔案
=============
vi亦提供同時編輯多個檔案的功能,方法如下:
%vi file1 file2 ..
當第一個檔案編修完成後,可利用『:w』將該緩衝區存檔,而後
再利用 『:n』載入下一個檔案。
[參考]http://www2.nsysu.edu.tw/csmlab/unix/vi_command.htm
vi指令說明(完整版)
修改 nginx.conf 檔,新增一條指令
# vi /etc/nginx/nginx.conf
可以在 http, server 或 location 其中一個 block 加入 client_max_body_size 設定
client_max_body_size 500M; MB數依需求自定義
[參考]https://www.phpini.com/linux/fix-nginx-error-413-request-entity-too-large
| @@ -975,7 +975,7 @@ public static function calendar($value, $name, $id, $format = '%Y-%m-%d', $attri | ||
| 975 | static::_('bootstrap.tooltip'); | |
| 976 | ||
| 977 | // Format value when not nulldate ('0000-00-00 00:00:00'), otherwise blank it as it would result in 1970-01-01. | |
| 刪除或註解 if ($value && $value != JFactory::getDbo()->getNullDate()) | ||
| 978 | 新增 if ($value && $value != JFactory::getDbo()->getNullDate() && strtotime($value) !== false) | |
| 979 | { | |
| 980 | $tz = date_default_timezone_get(); | |
| 981 | date_default_timezone_set('UTC'); | |
[參考]https://github.com/joomla/joomla-cms/pull/7849/files#diff-b01d47e3fbe4a8e5fb4987f4df64b291
Server端:
安裝 Samba 套件
yum install samba samba-client samba-common -y
本例為 /home 分享目錄home
chmod 777 /home
編輯設定檔 /etc/samba/smb.conf,可進入home目錄操作的群組為smbgrp
[global]
workgroup = WORKGROUP
security = user
server string = Samba Server Version %v
hosts allow = 192.168.33.
log file = /var/log/samba/log.%m
max log size = 150
netbios name = centos
dos charset = UTF-8
unix charset = CP950
map to guest = bad user
socket options = TCP_NODELAY IPTOS_LOWDELAY SO_RCVBUF=65536 SO_SNDBUF=65536
create mask = 0644
directory mask = 0755
dead time = 15
getwd cache = yes
guest account = nobody
load printers = no
dns proxy = no
[home]
path = /home
valid users = @smbgrp
force user = root
guest ok = no
writable = yes
browseable = yes
設定samba的帳號root,加入smbgrp群組,最後設定密碼
useradd root
groupadd smbgrp
usermod -a -G smbgrp root
smbpasswd -a root
New SMB password:*********
Retype new SMB password:*********
Added user root.
設定分享權限
chown -R root:smbgrp /home
chmod -R 0770 /home
設定SElinux
chcon -t samba_share_t /home
啟動 Samba 服務
systemctl start smb
systemctl enable smb
systemctl start nmb
systemctl enable nmb
設定防火牆
firewall-cmd --permanent --zone=public --add-service=samba
firewall-cmd --reload
[參考]
http://icekuo.blogspot.com/2017/01/centos-7-samba-server.html
https://tw.saowen.com/a/f20e8ef4c6245e948e8a33389e9fc970141dd9856fe0d4ad72c83503bbe3a8d0
利用 YUM ,安裝 monitorix
# yum -y install monitorix
Monitorix 的設定檔在 “/etc/monitorix/monitorix.conf”
啟動 Monitorix 及設定開機自動啟動 Monitorix
# systemctl start monitorix
# systemctl enable monitorix
Monitorix 預設使用 Port 8080, 在啟動 Monitorix 後,在 CentOS 需要在防火牆開啟 Port 8080
# firewall-cmd --permanent --zone=public --add-port=8080/tcp
# firewall-cmd --reload
開啟 Monitorix 檢視系統狀況,開啟瀏覽器開啟以下網址 http://your-ip:8080/monitorix

參考:https://www.phpini.com/linux/linux-install-monitorix